據報道,當地時間7月4日,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附近的一家鋰電池回收工廠發生火災,至7月6日大火仍未被撲滅。這場火災目前已導致兩人受傷。
據德新社報道,這家工廠位于馬德里東北方向約50公里的一個工業區,由幾起爆炸引發大火,爆炸原因尚不清楚,消防員6日仍在奮力滅火。
此事故并非孤例,當地時間4月28日,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區赫羅納省一家電池回收廠,也曾發生劇烈爆炸,事故造成1人死亡、1人重傷。據報道,該工廠內存儲了大量待處理的鋰電池、鉛酸電池及電解液。
上述2起事故,暴露出當前鋰電池回收、處置過程中的系統性風險。與此同時,在歐盟對鋰電池關鍵材料中回收料占比,不斷提高要求的背景下,鋰電回收行業如何提高安全防控保障,引發全球關注。
01
歐盟電池回收效率、材料回收率“紅線”要求迫近
資料顯示,新的《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》設定了電池材料回收目標:鋰材料到2027年達到50%,到2031年達到80%,鈷、銅、鉛、鎳材料到2027年達到90%,到2031年達到95%。
該法規還設定了廢舊電池回收效率目標:2025年,鉛酸電池達到75%,鋰電池達到65%,鎳鉻電池達到80%,其它廢電池達到50%;2030年,鉛酸電池達到80%,鋰電池達到70%。
另一方面,歐盟擬通過“電池戰略性關鍵原材料項目”,協助電池產業鏈企業,斥巨資打造本地化鋰電原材料及回收供應鏈。
此舉意在確保到2030年,歐洲本地戰略原材料的提取、加工和回收能力,分別可以滿足歐洲需求的10%、40%和25%。
今年3月和6月,歐盟分2批公布了電池戰略性關鍵原材料項目,合計擬投資約合人民幣超4000億元。
在此背景下,歐洲當地包括回收在內的電池項目及企業蓬勃發展。據報道,僅在西班牙,當地電池回收產業近三年迅速擴張,注冊企業數量從2022年的12家增至2025年的37家。
有市場分析指出,雖然有意加快鋰電回收產業化進展,不過歐洲當地企業在鋰電回收技術、人才、降本等方面,仍面臨不小的挑戰。
02
鋰電池回收再造安全保障需更加重視
據市場消息,上述其中一家涉事電池回收工廠,采用的是“破碎-熱解-濕法冶金”工藝。
資料顯示,該工藝通常包括鋰電池放電、拆解、破碎、熱解、浸出、提純等關鍵步驟,高溫、高壓、強酸環境,對廢舊鋰電池關鍵材料的再生制造技術、工藝,以及管理系統,都提出極高的考驗。
該工藝對流程管控要求極高,如在鋰電池熱解過程中,若溫度控制不當,容易引發電解液分解,而產生易燃氣體和有毒氣體,與空氣混合后還有發生爆炸的風險。
因此,目前頭部回收企業已引入自動化控制系統,對熱解環節的溫度、壓力、氣體濃度等關鍵參數,進行實時監測與調節;在工藝層面,通過分段優化策略,以抑制電解液分解產生易燃易爆有毒氣體;通過配置先進檢測設備,建立早期預警機制。
由此,通過工藝與設備的協同優化,不僅能夠提高鋰電池回收再造過程的安全性,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關鍵材料回收率。
03
中企鋰電回收全球化布局加速
據不完全統計,寧德時代、億緯鋰能、青山集團及旗下瑞浦蘭鈞、華友鈷業、格林美等中國企業,正加速布局海外鋰電池回收業務及產能。
當前,寧德時代已構建其全球電池回收網絡,2024年回收約13萬噸廢舊電池,生產了1.7萬噸鋰鹽。
今年6月,億緯鋰能啟動其全球鋰電回收網絡平臺,該平臺通過全球化布局、數字化溯源、開放化合作,構建了覆蓋歐洲、北美、亞洲、大洋洲等30多個國家的回收網絡,建立起從“電池回收”到“材料再生”的全價值鏈。
億緯鋰能規劃未來增至1000+個網點,到2028年,其規劃實現12萬噸鋰電回收的年產能。
青山集團與格林美等企業攜手在印尼布局電池回收業務,構建“礦山-電池-回收”閉環體系,以降低對原生礦的依賴。
青山旗下電池企業瑞浦蘭鈞,計劃在印尼建設其首個海外電池工廠,或進一步強化中企從資源開發到電池制造,再到鋰電回收再利用的國際化布局。
今年5月,華友循環發布“華友循環合作伙伴關系2025”,其將在全球范圍內與合作伙伴共建多樣化合作模式,如業務、技術、運營、股權合作等,不斷深化全球資源協同與技術共享,促進退役電池安全、綠色和高效回收,推動行業標準提升與可持續生態建設。
此外,今年1月,博萃循環與ILUNION、EFT-System,在西班牙中部卡斯蒂利亞-萊昂自治區成立合資公司,并著手構建年處理量達6000噸磷酸鐵鋰電池的回收工廠(一期項目)。
業界預計,到2030年,僅退役動力電池規模就將達400GWh,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達45%。疊加儲能、小動力等領域退役鋰電池,未來市場空間巨大。同時,中國鋰電企業通過全球化電池回收網絡建設與技術升級,有望持續強化鋰電池回收再造的安全保障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