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池回收循環利用,不僅是全社會的環保議題,更蘊藏著巨大的產業機遇。洞察這一趨勢和市場前景的動力電池巨頭們,正在進行全球布局,有望重構鋰電池從開采到回收的產業生態,并塑造萬億級的新經濟產業。
6月24日,寧德時代與全球領先的循環經濟倡導機構艾倫·麥克阿瑟基金會(EMF)就“全球能源循環計劃”(GECC)愿景達成高度一致,雙方將共同推動電池循環經濟全面落地,助力新電池生產擺脫對原生礦產資源的依賴。同時,GECC還將新能源產業全產業鏈、政府、學術機構等全球多方力量納入協作網絡。
讓能源循環成為一種經濟
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年底,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3140萬輛,動力電池裝車量全球居首。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,行業機構預測,今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達到82萬噸,到2028年,退役量將超過400萬噸。
據行業機構預測,到2030年全球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達到3780億元;2040年將突破1.2萬億元。屆時,電池價值鏈將創造超過1000萬個就業崗位。
另一方面,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也帶動電池關鍵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長。國際能源署預測,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需求將增長至5.5TWh,到2035年將增長至9.1TWh。相應地,對鋰、鈷和鎳等關鍵礦產的需求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三倍,到2040年將增長四倍。
此外,原生礦產儲量有限且分布不均,中國鋰、鎳、鈷對外依存度均超80%,在全球各國開始重視新能源汽車的背景下,原生礦產供應鏈安全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。
“我們要讓能源循環成為一種經濟。”寧德時代副總經理、董事會秘書蔣理表示,能源循環經濟將釋放新的經濟機遇和社會價值。通過推動電池從設計、制造、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變革,電池循環經濟將開辟廣闊的市場空間。
蔣理表示,未來20年內,全球將有50%的新電池生產告別礦產開采,以電池產業鏈為切口,帶動能源體系向高效、低碳、可持續方向系統轉型。
為實現這一愿景,寧德時代與艾倫·麥克阿瑟基金會共同推動的“全球能源循環計劃”同步發布了四大行動綱領:
首先,重塑價值鏈體系,圍繞電池產業鏈上下游,賦能全價值鏈低碳發展。當前,寧德時代推出“時代碳鏈”管理系統,通過將“循環經濟”的理念融入每一個環節,推動整個價值鏈的系統性減碳,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循環流轉。
其次,產品再設計。從電池設計的源頭開始,融入循環理念,通過模塊化設計和“易拆解優先”的設計原則,開發更耐用、易拆解回收、可梯次利用的電池產品。
第三,重構商業模式。重新定義電池的商業變現模式,從傳統的產品銷售轉向以共享服務為核心的新模式。寧德時代正在布局超過一萬個換電站的服務網絡,未來,通過換電、電池銀行、共享車隊等新模式,不僅能大幅降低用戶使用成本,更讓每一塊電池的利用率最大化。
第四,完善回收閉環。通過構建高效、規模化的回收體系,持續提升回收效率和同級循環比例,讓電池材料真正做到“循環再利用”,這將從源頭減少對礦產開采的依賴,打造可持續的供應鏈。
能源循環經濟,亟待規范電池回收行業秩序
如前所述,作為萬億級市場,電池循環賽道的廣闊市場機遇也吸引了各方涌入。據統計,截至2024年年底,全國電池回收相關企業已經有12萬家之多,但僅有156家獲得了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的“白名單”資質。
行業機構調查顯示,約70-75%的退役廢舊電池被無資質黑作坊高價“截流”,正規企業“吃不飽”成為行業常態。
需要指出的是,在電池拆解方面,黑作坊普遍采用錘擊、切割等暴力拆解方式,無任何防爆措施;另一方面,不規范的電池回收措施不僅無法使得電池價值最大化利用,且造成的環境污染觸目驚心,甚至已經達到犯罪程度。多起司法案例顯示,黑作坊酸浸液直排導致地下水嚴重污染,含氟隔膜隨意堆放造成土壤百年難以恢復。
電池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,需要在一開始就加強對產業健康發展的引導和規范。
今年2月,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《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》,旨在推進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產業規范化、規模化發展。
為促進退役電池規范化回收和再循環利用,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執法,行業協會強化自律與標準制定;另一方面也需要產業鏈龍頭企業發揮技術、標準、產業鏈、渠道和規模優勢,引領行業規范發展。
寧德時代作為全球動力電池龍頭,在電池循環回收體系和平臺建設上率先進行布局,將加快產業發展回歸良性軌道。
例如,寧德時代在電池生產伊始,就對每一顆電芯設計單獨的二維碼,類似于電池的“身份證”,記錄著出生日期、制造環境、性能參數等信息。通過這些身份證,可以方便在全球范圍內有效地分類到專業回收渠道中。
在回收處理能力方面,寧德時代子公司邦普運營著世界上最大、最先進的電池回收網絡之一。該公司在中國擁有7個生產基地和9個零碳處理廠,分布合理,遍布全國,年處理廢電池能力超過27萬噸。2024年,該公司回收了13萬噸廢舊電池,而通過這些回收的廢舊電池再循環,寧德時代生產了1.7萬噸鋰鹽。
值得一提的是,邦普獨有的濕法冶金工藝可以實現鎳、鈷、錳回收率為99.6%,鋰回收率超過93.8%,遠高于黑作坊30-40%的粗放回收率,且相較傳統的采礦,碳排放減少約30%。
下一步,寧德時代將通過與艾倫·麥克阿瑟基金會等國際機構合作,在全球范圍內構建覆蓋設計、生產、使用、回收全鏈條的透明體系。
可以看到,相較于黑作坊,頭部企業在回收技術、回收體系和規模化上也更有優勢,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,正規企業可以在公平競爭環境下獲得成本優勢,逐步實現“良幣對劣幣”的出清。
寫在最后
電池企業構建全球化的電池循環回收渠道,既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之舉,同時通過規范化渠道、領先技術,也是一筆可持續的“經濟賬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對于電池企業及其車企客戶來說,通過構建高效的電池回收與材料再生體系,大幅減少對高碳足跡原生材料的依賴,將從源頭為車企提供更低碳的電池,可將電池生產碳排放降低60%以上。未來,采用循環電池的中國電動汽車,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降低30-40%,提升中國車企在全球市場的核心競爭力。

